醴陵万余移民支边到云南,许多株洲人都不知道

牛八 株洲发布 08-05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一些内地城市派出大量人员到云南等地支援当地建设,简称为“支边”。当时,醴陵就组织万余人到云南边陲的农垦区安家。这段历史除了醴陵人,许多株洲人都不知道。

醴陵万余移民支边到云南,许多株洲人都不知道_湖南名人网

  1959年,根据中央支边的统一安排,湖南由醴陵、祁阳和祁东三个县负责组织人员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0月,醴陵县成立支边领导小组,下设8个科室,抽调150余名干部负责动员、组织、后勤等各项工作。有关公社和大队也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接受县委、县政府分配支边任务的有:城关镇、王仙、浦口、南桥、八里坳、石亭、茶山岭、泗汾、大障、清水乡、板杉、黄达咀、高桥等13个人民公社。这些公社按照“本人自愿,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家庭拖累不大”的原则,认真选定人员。

醴陵万余移民支边到云南,许多株洲人都不知道_湖南名人网

  阳三石火车站

  1959年12月10日—1960年1月7日,参加醴陵支边的10135名青壮年,以及5224名随迁家属,在县长颜傲秋的带领下,离开家乡。城区各机关、厂矿、学校等单位组织万余人的队伍到阳三石火车站欢送,场面壮观。在10135名支边人员中,男5247人,女4888人;有脱产干部49名(其中县级干部4人),不脱产干部1552名,教师32名,医生13名,铁工30名,泥木工114名,缝纫100名,理发81名,其它行业人员190名。

  醴陵支边人员到云南后,分别被安置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和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河口、金平、蒙自三县所属的六个农场、林场和牧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移民,在云南安家,建设祖国边疆。醴陵支边人员所在的六个县都是边境县,初到这里时,都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困难。醴陵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克服困难,开荒种树,使云南边境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橡胶林,实现了橡胶国产化。

  1961年9月,由农垦部部长王震率领的慰问团,来到云南慰问来自醴陵、祁阳和祁东的支边人员,走访座谈,听取意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1986年3月,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第二次慰问团赴云南慰问支边人员。

  60年的时间过去,醴陵支边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祖国边疆,第一代支边醴陵人都已退休,很多人已安葬在了他乡。到今天,醴陵籍支边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依然生活、工作在他们的第二故乡——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