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汉唐12大百万人口大郡之一

唐斌 永州日报 04-13 

  记者查阅永州史记,古老的永州,建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之初。据记载,汉武帝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在此筑城。泉陵侯国都城在城北二里,今零陵城内泉陵街一带,传为泉陵城故址。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零陵郡治迁至泉陵侯国,此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在这里建郡置府从未间断。从公元前124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这样久远的历史,湖南只有长沙和永州两个。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末,零陵已成为全国12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郡之一。

  永州史记记载:古城背倚苍翠东山,秀澈潇水穿城而过,自古号称“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关而固”。如此描述像一个边关据点,但两千多年来,古人为何要在这里建郡置府而不间断呢?

  向上追溯永州的发展,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其中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一军遭到强烈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古代中原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大批中原居民南下定居永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湘漓水道,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大运河,战时是大军和粮饷传输的纽带,平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也加快了处于“楚粤门户”的永州的经济社会开发进程。

  沿灵渠而下漓江,溯潇水下贺江,以五岭峤道通岭南岭北,三条重要入粤通桂通道均交汇于零陵,成为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楚粤门户”、“湘桂走廊”。史称永州“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白蛮,横连五岭,梅庾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之腹地,控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原先进文明向岭南传播的历史进程中,零陵、永州起着桥梁和“中继站”的作用,南北人口、南北文化、南北商贸物流交汇于此,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南方开发较早的地区。

  古代零陵城市的兴盛,与本地封建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永州地处五岭北麓,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发展可谓得天独厚。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1995年,道县玉蟾岩出土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稻谷遗存证实,这里是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同时出土的原始陶片,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制品。从秦汉到唐宋的整个中古时期,永州经济发展在湖南一直居于前列。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弥足珍贵的两幅古地图,其中《地形图》的中心区域,是今永州南部潇水流域,图上明白标有8个县治及70多个乡里级居民地。考古学家张修桂经过对《地形图》深入研究,得出结论:“秦汉之际,潇水流域已是一个久经开发、人烟稠密的重要经济活动区。”人口繁衍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到汉末,零陵已成为长江以南为数不多的百万人口大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代湖南境内置有四郡,总人口281万,其中零陵郡人口为1001578,是桂阳郡50万的两倍、武陵郡25万的四倍,仅比长沙郡少5万人。

  零陵,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之南境,位居楚粤要冲,自古乃楚南一大都会。大文豪欧阳修誉为美于“画图”之郡,名贤高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记者在此感悟到:零陵,这个历经两千多年,震古烁今的全国12大汉唐古郡难怪为何文化积淀如此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