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不可替代的湖南之重要战略后方不可替代

www.ahnmrw.com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09-04 

抗战时期不可替代的湖南之重要战略后方不可替代_湖南名人网
图为湖南抗日战争历史陈列主题展览上的展品。
 

  省委党史研究室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日战争期间,湖南作为战略防御阶段大后方重要的战略基地、相持阶段的主要战场之一、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反攻的起点和第一次受降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重要战略后方不可替代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腹地,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爆发后,湖南一方面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同时加强了战略物资的开发保障和兵源输送,成为抗战初期的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

  为支援抗日前线,湖南加速修通了全省的主要公路干线,完成了粤汉、湘黔、湘桂三大铁路在湖南的接轨,抢修的湘桂、湘黔、川湘公路相继通车,相继建成了衡阳、芷江机场。湖南顿时成了连接大西南和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这些矿产资源是中国军事工业和出口换汇急需的战略物资。1938年,国民政府公布《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建设湘潭炼铁厂年产30万吨,开发宁乡和茶陵铁矿30万吨,开发水口山铅锌矿年产5000吨的目标。东南沿海内迁大后方的工厂约有三分之一落户湖南。一时间,三湘大地变成了大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生产地和中转站。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前线,全省及周边各省的兵源从这里开赴战场。

  湖南不仅肩负着战略撤退中转的任务,而且从人力、物力、财力和兵源上积极支援前线,各界爱国人士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献枪,共赴国难”的号召下,形成了支援抗战的热潮。从1937年8月18日至10月26日,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便募款68万余元、布鞋4万余双、毛巾13万条、药30余箱、棉背心3000件、布袜1万双。1940年10月20日,长沙市商会电全省各县、镇商会发起捐献“湘商号”飞机参加抗战。至1942年5月底,全省捐机款逾700万元,可购飞机50架,居全国之冠。武汉沦陷后,三湘子弟踊跃参军参战,涌现了妻送郎上前线、母携子赴战场、父子兄弟共疆场的景象。祁阳县39岁的周咏南带子从军,一时传为佳话。八年抗战,只有3000万人的湖南,征募兵员210多万,总人数仅次于四川,平均每15个湖南人中有1人参军,居全国之首。1944年3月5日,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上,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薛岳说:“湖南省战时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每年除供给军棉7万担、军布300万匹、军粮1000万石外,尚需接济邻省更大更多之需求。”(执笔:张志初、桂新秋、罗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