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邓嗣禹

www.ahnmrw.com 北京大学校报第1362期 09-22 

历史学家邓嗣禹_湖南名人网
历史学家邓嗣禹个人资料>>

  邓嗣禹是国际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图书文献目录学家,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毕生致力于历史学教育与研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燕京大学等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讲授远东历史和中国近代史。师从费正清先生,与林语堂、陈寅恪等同为哈佛燕京学社成员。

  邓嗣禹早在大学时代开始,就以研究中国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为已任,数十年如一日,往来于研究所与图书馆之间,他所讲授的课程和发表的著作,素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见解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的一生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洞乡的英俊少年1905年7月25日,邓嗣禹出生在湖南省常宁县黄洞乡的一户田园人家。邓嗣禹共有二个姐姐,二个妹妹,他排行老三。大姐、二姐早逝,名字不祥。大妹叫邓夏清,小妹叫邓文秀。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出生之后,父母除了对他的疼爱,对他也抱有极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够振兴邓氏家族,所以从小就非常注重他的学识方面的培养,专门请有名望的老师到家中教学。从识字和写字学起,老师第一次教他写的字就是他的名字“邓嗣禹”。

  从三岁懂事起,父亲就教导他要用心读书,学知识。有时父亲带领他去溪边步行,引导他欣赏和观察大自然。那光芒四射的朝阳,诗一般的翠竹晴岚,使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乡土。

  作为母亲的吴氏夫人对邓嗣禹倾注了无限的母爱,从小就把他当作掌上明珠,凡是家中一切好事,尽至邓嗣禹。但是邓嗣禹并没有因此骄纵无理,而是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关照姐妹。

  民国12年(1923年),邓嗣禹在他18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县立中学。18岁的邓嗣禹非常像父亲,个子高高的,身材匀称,眉目清秀,喜穿深色的长袍和马褂,举止文雅大方。

  当时,衡阳县立中学,是衡阳境内唯一的公办中学,校长肖迁(前清秀才,毕业于南路优质师范学堂,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校址设在西湖书院。

  在这里,邓嗣禹参加了初中预科学习1年,正式学习3年。在此期间,结识了对他人生道路上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人物彭廷珪。

  邓嗣禹与彭廷珪是同乡,比彭廷珪小一岁。彭廷珪出身于常宁县到塘乡到塘部彭家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是邓嗣禹大姐夫彭廷珍的长兄。常宁史志评价,彭廷珪少年负大志。

  1920年彭廷珪考入衡阳省立第三中学学习。因为同在衡阳学习,又是同乡和亲戚。彭廷珪和邓嗣禹二人结为好朋友,并同住一室。在共同学习的一年中,他们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

  燕大的爱国青年1926年彭廷珪考入北平中俄大学,而邓嗣禹则考上了燕京大学。彭廷珪到北京求学后,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和接触一些中共党员及进步青年,决心投身革命。他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党组织和李大钊的影响下,积极参加罢课、罢工、罢市,他随同学上街讲演,检查日货,为推动北京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他是反日宣传委员会委员和旅平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务。

  邓嗣禹从小就有报国之志,到北平之后,在彭廷珪的影响下,也接触到一些爱国进步青年,对党组织怀有崇敬之情,同时,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6年3月16日和17日两天,在北京国共两党召开会议上,徐谦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共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彭廷珪接到消息后,积极组织包括邓嗣禹在内的同学同乡参加这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爱国学生游行活动。

  3月18日清晨,彭廷珪动身去参加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国民抗议大会。当时,集会时间为10点,邓嗣禹劝他吃过早饭再去,他说:“国亡无日,尚斤斤于饭为?”立即提前去天安门。

  彭廷珪一直走在队伍前面,带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等口号,预先埋伏在那里的卫队突然向请愿群众开枪,他小腹中弹,血流如注,当即以身殉国。牺牲时年仅24岁。当时,邓嗣禹也在流行队伍之中,积极参加反帝抗日活动。

  当他知道彭廷珪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此时的邓嗣禹化悲痛为力量,积极联络湖南旅京同乡会的同学,通报了解有关情况,与同学们一起要求为彭廷珪举行追悼会。经过3年的努力,于1929年3月,北京有关单位为了缅怀先烈,在北京圆明园为“三一八”殉难烈士修建了墓茔,碑柱上刻着彭廷珪烈士的英名。

  邓嗣禹在《彭廷珪烈士纪念册》上写出了《廷珪的思想同特性》一文,予以纪念。他这样写道:

  三年来,我已流干脆弱的眼泪,现在用不着痛哭流涕,再来表示弱者的精神,我只好记着,只好继承他的遗志大声喊叫:

  啊!青年;啊!光明;啊!自由:

  啊!平等;起,起,起;干!干!干!

  竞!竞;竞;装足马力,测准路线;一翅飞过太平洋!

  一翅飞过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