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余姚人

admin 湖南名人网 08-17 
  计算机专家。原籍浙江余姚,生于上海市。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实验室教授。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先后参加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百万次级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从事总体方案研究。系统逻辑设计、电路设计与研制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在锗晶体管电路抗高温稳定性、TTL信号传输抗干扰以及快速除法算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70年代后期到1992年,先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主机系统负责人),我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I (总负责人),我国第一台面向科学/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II(总设计师),主持,领导研制全过程,在总体方案、CPU结构、RAS技术方案、系统接口协议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性工作,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他近年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移动计算和微处理器体系结构。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62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历任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助教,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 60年代初,参加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从事数学电路设计、系统逻辑设计和系统调试,解决了锗晶体管抗干扰、抗高温的技术难关,是主要完成者。该机是我国最早的晶体管计算机之一,曾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60年代中期,从事潜艇射击指挥仪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是研制负责人之一,提出了该机的总体方案,并设计定型高抗干扰集成电路。该机是我国最早集成电路计算机之一。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后期,参加151百万次级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任运控分系统负责人,为该机设计了高速集成电路运算控制器,解决了算法设计、电路设计、信号传输等方面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了机器主频和程度。该机用作“远望一号”远洋测量船的中心计算机。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参与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的研制工作,任总体组成员及主机系统(除主存外)研制负责人,提出了主机系统调试,并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1982-1985年,作为总负责人,主持“银河-I”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提出系统研制方案,解决了该系统核心部分-主控部件的结构设计和接口协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仿真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6-1992年,主持银河-II0并行巨型机的研制工作,任总设计师(兼工程指挥),提出4CPU多机总体方案,CPU结构方案,I/O子系统方案及RAS技术方案等,主持解决了系统设计、生产调试中许多技术难点,取得20项技术创新与上新水平,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银河-1”巨型计算机获中央军委科技成果奖特等奖,是主要完成者;银河-仿1全数字仿真计算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第一完成者;银河-II并行巨型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第一完成者。 发表论文、研究技术报告几十篇,专著1本。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