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猷,铁道电气化专家,湖南长沙人

湖湘君 湖南名人网 09-28 

曹建猷,铁道电气化专家,湖南长沙人_湖南名人网

  曹建猷(1917.5.19-1997.9.19),湖南长沙人,铁道电气化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

  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曹建猷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和研究,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在制定中国铁道电气化采用“单相工频交流电压制”决策和在牵引供电系统的理论研究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50年代初,为适应中国铁路电气化的需要,创办了中国铁路电气化专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作为中国电气化铁道采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的主要决策论证者,对确定中国电气化铁道供电制度及电气化铁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1917年(民国六年)5月19日,曹建猷出生于湖南长沙。在小学上学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参加过多次抵制日货的运动与游行,进入初中后,通过姑母曹孟君为他订阅的“生活周刊”,加深了爱国意识。其中,邹韬奋先生的《小言论》对他的影响很大。

  1936年至194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专心读书。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毕业后,上海电力公司等单位以优厚的待遇聘任他,出于民族感,曹建猷觉得应该到内地去工作,于是经长途跋涉到达昆明。

  1940年8月,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任助教,三年后升为教员,担任过电机学及电力系统方面的教学。

  1945年,与夫人姚皙明均考取公费留学。8月至11月经印度乘船到美国,

  1945年11月至1950年9月在美国波斯顿麻省理工学院当研究生,主要方向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1947年8月至1950年9月,当研究生期间,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市立学院兼任过讲师和客座讲师。毕业后,至1951年8月,在纽约市立学院担任过客座讲师。

  1950年9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 “M1T同步电子回旋加速器”(Betatron charactristics of the MIT Synchrotron),其分析与试验方法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应用。

  从1951年8月,开始在唐山工学院担任教授,直到现在,曹建猷一直在这个学校工作(唐山工学院在 1952年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52年,曹建猷担任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系主任。

  1956年,曹建猷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制订中国科技发展12年规划的工作。同年,曹建猷开始指导铁道电气化的研究生。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国内外争论不下的“交流制”和“直流制”提出了肯定的论据和建议。

  1957年,曹建猷参加中国铁路电气化考察团,任副团长,赴苏联、波兰、东德、捷克、匈牙利等国考察。

  1959年开始,在他的主持下,“电气运输”专业先是在高年级分为两个专门化,后来分为“电力机车”及“电力铁道供电”两个专业,奠定了中国铁道电气化教育的基础。这两个专业,在曹建猷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与教学下,几十年为中国铁道电气比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骨干和专家。

  1960年,参加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鸡至凤州区段的通电试车工作,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作了许多创造性建议,并亲临第一线指挥,解决了不少关键技术问题,使通电试车获得圆满结果,为中国实现铁路电气化作出了贡献。

  1960年开始,他大力支持和亲切指导电气化铁道运动系统的研究课题。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是由铁路区段的调度所对铁路沿线的变电所,分区亭和其他电气设备进行综合遥控、遥信及遥测的先进技术,对于提高供电质量、保证安全供电有重大意义,是电气化铁道必然的发展方向。

  1963 年完成的宝成铁路宝凤段无接点综合远动装置,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1971年,迁到四川后,又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了四十多年,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曹建猷曾被选为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

  1975年,他又亲自与铁道部电气化局局长商定,为石太线研究新的晶体管远动装置。

  1978年,根据形式发展,年巳花甲的系主任曹建猷,东山再起,亲自率领三位骨干教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调查。

  1978年至1983年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铁路、公路、水运分组组长、顾问。1987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87年,70周岁的曹建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8年6月12日,曹建猷经过一年的预备期之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97年9月1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