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理论园地 > 文化历史 > 正文

潇湘之前,湖南也曾是“江南”(3)

发布时间:2018-09-08来源:潇湘晨报作者:常立军点击量:【打印此文】

  湖南确立自己的文化标识——潇湘

  江南最终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在历史的洪流中,地理上的江南概念逐渐淡化,文化和经济意义上的江南日渐深入人心,而近代行政意义上对江南的划分,更加强了这种意义关联。

  公元559年,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大家庾信写下名篇《哀江南赋》,他所哀叹的江南,是梁朝的属地,与现今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圈基本重合。以“优美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情怀”为特征的江南文化,在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开始显现它的华美气质。

  随着“江南”文化意义在历史上的逐渐确立,“江南”这个词,也就离湖南越来越远了。虽然从行政区划上看,湖南依然属于江南道、江南西路等等带着江南色彩的区域,但从经济和文化上讲,一个新的,在大运河和海洋之间,横跨长江下游两岸的地理区域,正逐步成为人们思想意识里的“江南”。文化上的江南,不止有苏杭,以扬州为例,虽地处江北,却依然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地理载体之一,这样的江南,是超越传统地理空间认知的。

  被江南文化远离的湖南,并未因此变成“文化沙漠”,相反,“潇湘”作为一种有别于江南的全新美学意境,早已开始显现。它孕育于战国时期,屈原的流放和文学创作成为了它最初的发端,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初唐时期,诗人张若虚在那部被称为“诗中之诗”的名作《春江花月夜》里,就提到了“潇湘”。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那时的“潇湘”,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美学意象。与江南的繁华不同,潇湘代表了一种清冷幽深的境界。这种意象,在湖南还属于“江南区域”时便已开始呈现,而它真正的成熟应该是南宋时期,这时的“潇湘”,已经从地理开始走向意象。

  “潇湘”的意象来源于湖南地理上最重要的河流——湘江。正是清深碧透的湘江,赋予了湖南独有的文化气质。

  湖湘地理的地理顾问著名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曾经对此有过精妙的描述:湘江的清寂并不自唐代始。早在南朝,“潇湘逢故人”便已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梁·柳恽《江南曲》)。其时湘水流域的清简寂寞可想而知。入唐以后,这一形象更是大大地得以突出。孟郊所谓“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这是在揣摩古人的心境。韩溉的“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无异于直抒胸臆。而最为人熟知的得数钱起,他在《归雁》诗中写道:“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仅仅是文学,古代的绘画、音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受到“潇湘”意象的极大影响。张伟然先生认为:湘水流域是中国山水画江南派的摇篮,是一句并不过分的话。

  “潇湘”的意象悲美清远,与“江南”并不相同。这两个由地理概念转化而来的美学意象,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并一直延续至今。

  和“潇湘”有关的诗词名句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宋]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温庭筠《瑶瑟怨》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秋夕信步》

  旧曲不弹瑶瑟怨,

  秋风秋雨梦潇湘。

  ——[明]唐寅《枯木竹石图》

  欲写潇湘无限意,

  那得如椽彩笔。

  ——[宋]严仁《贺新郎·兰芷湘东国》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免责申明:湖南名人网所收录的名人资料、信息等来自于权威媒体发布、名人推荐或个人自荐的形式(符合要求才会收录),但湖南名人网不保证和担保其内容和服务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不承担用户因该内容或服务受到的一切伤害或损害赔偿责任。湖南名人网网页内及其链接所有内容并不代表湖南名人网赞成其观点或立场。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湖南名人网使用或通过湖南名人网链接的内容、服务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该及时向湖南名人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湖南名人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并核实后,将会尽快移除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申明 | 广告刊登 | 收录标准 | 网站地图

CopyRight(C)2008-2025 ahnmr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15415号

网络实名:湖南名人网 永久域名:www.ahnmrw.com 广告联系QQ:2967694059

湖南名人网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展现湖南名人风采,揭示名人成长规律,激励世人奋斗成才”为宗旨。

湖南名人网对名人进行造势与宣传,扩大湖南名人影响力。